在環境監測領域,
惡臭氣體監測設備的定額套用需兼顧國家標準、設備功能與實際應用場景。本文基于《惡臭污染物排放標準》(GB 14554-1993)及《惡臭污染環境監測技術規范》(HJ 905-2017),解析設備選型、參數配置及定額套用的核心邏輯。

一、明確監測指標與標準依據
根據GB 14554-1993,惡臭氣體監測需覆蓋氨、硫化氫、甲硫醇、甲硫醚、二甲二硫、二硫化碳、苯乙烯及臭氣濃度(OU值)等8類核心污染物。部分設備已實現多參數集成監測,可同步采集PM2.5、溫濕度、風速風向等輔助參數,為定額套用提供更全面的數據支撐。
二、設備功能與定額分類
1.基礎監測型:適用于單一污染源或小范圍監測,如化工園區廠界監測。惡臭氣體監測設備需滿足HJ 905-2017中“連續無組織排放源每2小時采樣一次”的要求,配備真空瓶或氣袋采樣模塊。此類設備定額可參照《環境監測儀器設備定額標準》中“便攜式氣體分析儀”類別,按監測參數數量分級套用。
2.智能網絡型:適用于網格化監測或大型污染源,如垃圾填埋場、污水處理廠。設備需支持4G/5G無線傳輸、數據云端存儲及多級報警功能。此類設備定額需疊加“數據傳輸模塊”“智能分析軟件”等子項,例如某項目通過部署智能網絡設備,實現遠程監控,減少人工巡檢頻次70%。
三、應用場景與定額調整
1.高污染風險場景:需配置防爆外殼、雙層保護機箱及三級點校準傳感器,定額需增加“防爆設計”“高精度傳感器”等附加項。
2.復雜環境場景:需選用IP65防護等級設備,并配備兩級除塵過濾器,定額需涵蓋“防腐防塵改造”費用。
3.臨時監測任務:可選用移動式監測車或無人機搭載設備,定額按“租賃服務”或“一次性使用”模式套用。
四、實踐案例:定額優化的經濟效益
某化工園區通過套用智能網絡型設備定額,將傳統“人工采樣+實驗室分析”模式升級為“在線監測+大數據預警”,年運維成本從120萬元降至45萬元,同時滿足HJ 905-2017中“采樣頻次≥3次/周期”的合規要求。這一案例表明,科學套用定額可實現環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。
結語
惡臭氣體監測設備的定額套用需以標準為基準,以功能為導向,以場景為依托。通過精準分類與動態調整,既能確保監測數據的公政性,又能優化資源配置,為環境治理提供可持續的技術支撐。